-凯发k8国际
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更优化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这为未来我国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1.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23年,我国有各级各类学校49.83万所、2.91亿学历教育在校生、专任教师近1892万人。从数字上看,“有学上”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义务教育正在向优质均衡迈进。2.瞄准人口调整资源。经费不断投入,带来办学条件持续改善。2023年中央财政投入近400亿元,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等重大项目,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速,校舍面积、设施设备配备达标率显著提高。中央财政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支持学校更好落实“双减”政策、提升课后服务水平。3.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数据显示,
2024-10-31
三部门调整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国家奖助学金政策
财政部、教育部、人社部29日发布通知,调整高等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国家奖助学金政策,进一步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让更多学生享受资助政策红利。在高等教育阶段,增加高校国家奖学金名额,提高奖助学金标准。从2024年起,将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奖励名额由每年6万名增加到12万名,奖励标准由每生每年8000元提高到10000元。在高中教育阶段,提高高中阶段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覆盖面。从2025年春季学期起,将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由每生每年2000元提高到2300元。
2024-10-30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意见》指出,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支撑。《意见》指出,要完善学科专业体系,强化国家战略人才培养前瞻布局。《意见》强调,要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统筹领导。加大博士研究生教育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稳定支持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培养单位先行先试、分类分批开展改革试点。
2024-10-20
九月份多数生产需求指标好转,市场预期改善 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权威发布)
10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介绍了前三季度我国经济运行情况。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94974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8%;9月份,多数生产需求指标好转,市场预期改善,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1.9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出现积极变化。2.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正在发挥积极作用。3.实现“5%左右”预期目标的信心在增强
2024-10-19
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蓝佛安总结介绍今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情况。一是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二是优化税费优惠政策。三是积极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四是加强基层“三保”和重点领域保障。五是更大力度支持基本民生保障。今年以来,中央财政下达就业补助资金667亿元,支持地方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1-9月全国教育支出3万亿元。 关于学生资助政策的问题。2023年,全国财政投入932亿元,资助高校学生超过3100万人次;下一步,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从奖优和助困两方面,分两步调整完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通过财政贴息等政策,支持银行发放国家助学贷款700亿元。 第一步,在2024年推出以下政策措施:一是国家奖学金奖励名额翻倍。二是提高本专科生奖学金奖励标准。三是提高本专科
2024-10-12
国新办发布会:国家奖学金名额翻倍,本专科生国奖标准提高到1万元
第一步是在2024年推出以下政策措施:一是国家奖学金的奖励名额翻倍,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名额从每年6万人增加到12万人,硕士生国家奖学金名额从每年3.5万人增加到7万人,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名额从每年1万人增加到2万人。二是提高本专科生奖学金的奖励标准,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从每生每年8000元提高到1万元,本专科生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奖励标准从每生每年5000元提高到6000元。三是提高本专科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从2024年秋季学期开始,平均资助标准从每生每年3300元提高到3700元。四是加大国家助学贷款的支持力度。额度提高,将本专科生的最高贷款额度从每生每年1.6万元提高到2万元,研究生从2万元提高到2.5万元。利率降低,按照同期同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
2024-10-12
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介绍有关情况 将提高学生资助补助标准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要提高学生资助补助标准并扩大政策覆盖面,提高本专科生、研究生国家助学贷款额度,推动降低贷款利率等。在就业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说,要发挥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对就业的促进作用。统筹多渠道资源加大对技能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2024-10-09
数据见证75年伟大成就
1.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9% 经济实力空前跃升。2.人均gdp达8.9万元 跻身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3.二三产业占比持续提升 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4.“三新”经济增加值22.4万亿元 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5.多项指标世界第一 交通基础设施加速成网。6.人均可支配收入3.92万元 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7.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社保体系 民生保障网织密兜牢。8.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60%,教育水平持续提升。
2024-09-29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特稿】奋力书写教育强国建设新篇章
1.培根铸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定位更为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定位更为凸显。2.扩优提质,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更加充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已连续11年保持在4%以上,教育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学生资助覆盖全学段,累计达到14亿人次;营养改善计划惠及4.2亿人次;3.服务社会,教育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2024-09-27
加快教育财务工作战略性转变 强化教育强国建设战略性支撑
一、在战略定位上,从重民生保障向重战略支撑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持续12年保持在4%以上,充分体现了国家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力度和决心,有力支撑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有力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迈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三、在筹资方式上,从注重财政投入向注重多元投入转变。政府主导、多渠道筹集,是我国教育经费筹措体制的基本方针。随着4%目标的实现和4%成果的持续巩固,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保持在80%左右,是教育经费第一大来源渠道;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保持在15%左右,是一般公共预算第一大支出。四、在工作理念上,从事务型财务向事业型财务转变。要坚持花钱必问效、无
2024-09-23
破解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成立
日前,教育部举行共建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启动会。这也意味着,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正式成立。1.成立这一区域中心,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解决高校科技成果‘不能转’‘不好转’‘不会转’‘不愿转’‘不敢转’五大问题。” 2.区域中心成立以后,还会有哪些扶持政策紧随而至? 教育部着重发挥政策引导作用,调动全国高校力量,与江苏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区域中心建设。“围绕每个产业方向首批遴选20所左右高校作为参建高校,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推动有转化前景的项目转化落地;统筹各类资源加大支持,汇聚最具创新活力的科研团队到区域中心开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支持区域中心创新学生培养和评价机制,打造创新创业课程和精品教材,提升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支持
2024-09-18
财政部印发《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办法》
为规范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行为,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和完整,保障国家所有者权益,根据《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738号)等规定,财政部制定了《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办法》《办法》明确,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方式包括单位自用、出租出借、对外投资等。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应当首先用于本单位履行职能和保障事业发展、提供公共服务,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以出租出借、对外投资。
2024-09-14
国务院关于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2024年9月10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一、预算执行基本情况。二、落实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预算决议情况。……(三)保基本、兜底线,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加大教育发展支持力度。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促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中央财政分别下达补助资金250亿元、2274亿元、120亿元。支持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地方高校改革发展,分别下达补助资金313亿元、404亿元。继续免除家庭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并允许延期还本,下达学生资助补助经费694亿元,减轻困难家庭教育负担。三、下一步财政重点工作安排
2024-09-13
人大常委会|统计法完成修改 进一步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提高统计科学性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13日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统计法的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在保持现行统计法制度框架基本不变的基础上,此次统计法修改围绕强化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责任、加强统计监督、提高统计科学性等方面,新增加3条、修改21条。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社会法室主任石宏介绍,此次统计法修改坚持问题导向,对统计监督等统计基本职能予以充实,对统计调查、国民经济核算、统计资料管理和公布等统计基本制度予以补充完善,对统计造假等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予以强化,补齐法律制度短板弱项。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毛盛勇介绍,在强化统计监督方面,此次统计法修改进一步明确了统计监督内涵和职能定位,要求“国家构建系统完整、协同高效、约束有力、权威可靠的统计监督体系”“统计机构根据统计
2024-09-13
教育部党组召开扩大会议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9月10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主持召开党组扩大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大会精神热潮进行部署。会议指出,这次全国教育大会是对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动员部署的一次重要会议,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会议强调,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大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的政治任务。一是抓好全覆盖学习培训,推动大会精神入脑入心。二是抓好全方位宣传阐释,营造学思践悟浓厚氛围。三是抓好全战线布局施工,推动教育强国建设高起点开局、高质量推进。
2024-09-10
为培根铸魂育新人提供坚实人才支撑——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1.量质并重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队伍。义务教育教师学历层次稳步提升。2.渠道拓展 健全建强人才发展体系。今年,国家在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施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将公费师范生的培养层次由本科提升至研究生。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份实施地方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吸引了一大批优秀学子从教。3.尊师重教 切实提高地位待遇保障。据统计,2012年至2021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累计支出33.5万亿元,年均增长9.4%。各项支出中,一半以上用于教师工资待遇。持续巩固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成果,进一步加强教师住房保障,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
2024-09-10
弘扬教育家精神锻造新时代“大国良师”——六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述评之六
1.教育家精神高位引领师德师风建设。2.“强师”体系助力教师素质能力跃升。3.“惠师”机制构筑教师发展良好环境。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随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2018—202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中教师工资福利支出年均增长8%,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从61%增长到63.4%,占比提高2.4个百分点。其中,尤以对乡村教育、乡村教师的财政倾斜力度最大。2018—2023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855亿元,持续支持实施相关计划和政策。此外,还建立了教师工资待遇保障长效机制,各地基本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完善中
2024-09-10
七十五载长歌奋进 赓续前行再奏华章——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
一、从积贫积弱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2023年超过12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不变价计算,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223倍,年均增长7.9%;其中,1979—2023年年均增长8.9%,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0%的增速水平。二、从瓶颈制约到优势支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空前加强。 三、从封闭半封闭到高水平开放,对外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四、从单一失衡到优化升级,经济结构实现历史性变革。
2024-09-09
第40个教师节:585个单位、1790人受到表彰扎根三尺讲台,诠释一片丹心
今年,“特岗计划”教师工资性补助实现提标,每人每年增加3600元。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将改善教师待遇作为优先性和基础性工作,不断创新举措。从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惠及中西部22省份725区县约130万教师,到持续巩固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再到完善中小学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随着政策保障更加有力、待遇水平大幅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显著增强。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表示,将继续实施好师范生公费教育、“优师计划”“国优计划”等重要专项,支持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探索更多培养优秀教师新模式。
2024-09-09
学习《决定》每日问答|如何把握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
第一,权责清晰。遵循受益范围、信息对称和激励相容原则,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第二,财力协调。进一步完善地方税体系,结合税制改革稳步推进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优化共享税分享比例。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清理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程度。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第三,区域均衡。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东西南北差异大、各地发展不平衡。财力分配不能简单看人均财政收支水平高低,需要根据不同地区所处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公共服务提供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科学测算均衡调节。
2024-09-06
网站地图